
起源于日本、英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民宿旅游,大规模兴起的时间也只有30多年,但其太过诱人的商机模式很快风卷全球,成为全世界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业态。随着新冠政策的调整,旅游在2023年将会得以逐步恢复,但是由于多种的原因的叠加,期望值应该被降低,这里不谈宏观因素,那是红线,不得妄议,只来探究一下普通人的旅游。出境游,是靠经济实力和空闲时间,客群依然在,但与疫情之前相比,相对人数会减少,毕竟一批中产因为疫情原因,不能说破产,只能说是在转型中。国内游,相当一批人对于国内观光已经完成了大部接下来是休闲度假型旅游呈上升态势。存款与收入的减少直接影响了旅游的消费预算。

目前,全国有近2亿人以农业为就业产业,有约5亿人居住在农村,这是农村消费的基本盘。据统计,2020年农业总产值10.7万亿元,休闲农业、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农村电商等营业收入超3万亿元。
之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头四年(2018年至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长率接近城镇居民的2倍;虽然,三年疫情有所冲击,但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快,就乡镇和村两级消费市场占我国消费市场的38%,尤其,小镇青年和农村青年的消费能力获得市场认可。
据测算,随着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消费加快升级,预计每年可新增约2万亿元消费需求。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将突破1.2万亿元,2020-202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4.87%。
所以,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乡村是重要的消费增长点,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乡村有巨大空间。
尤其,过去三年疫情不间断影响正常地生活节奏,但以乡村旅游为主的近郊游、周边游却是另一番景象,微度假兴起,甚至催生新业态,比如:帐篷露营,围炉煮茶等,人们对大自然的亲昧不断增强,需求多元化裂变,还多了一点氛围经济的味道。
后疫情时代,这天终于到来,被彻底打乱的旅行需求需要修复,整个旅游行业筑底反弹迎来机遇期,但是“渐进式”回暖,今年上半年,乡村旅游或许成为国内主要的旅游消费形式,到了“五一”假期会是引爆点。疫情影响下,城市大休闲、乡村微度假的产品结构性需求已经形成,亟需提档升级、更新换代,业态创新已经蓄势成局,要坚定不移推动旅游行业高质量发展。
时下,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发动机,以乡村休闲旅游带动消费增长,这是一剂良药,也是抢占市场发展先机,打开新的增量空间之契机。
新一轮洗盘,新一届领导,又将重开新局,在乡村振兴及新型城镇化建设之双核驱动下,农村继续包围城市,城乡融合发展是大趋势,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乡村旅游将成为更有保障的长期投资。
因为,相关帮扶政策及举措仍在持续加力,前提是投资开发新项目要规划先行,严守合规用地、生态红线等底线,依法理性稳健地发展,才能成为更有保障的长期投资。